fbpx
jupiter

Author Archives: jupiter

2020年 日月食 職場之變化

【半年一度】新一輪日月食又來!職場有何大變?甚麼星座最受影響?

  每半年就會有一次日月食的出現,因為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在香港看見,所以有時未必有相關的報導,所以感覺上以為日月食不是常常出現。

  但其實日月食的發生,是相當有規律,每半年一次,對上一次是6-7月,而且是罕有地連續有三次,帶來的衝擊也自然更大。

  半年過去,現在又來到新一輪的日月食季節,11月30日是一個雙子座的月食,然後到12月15日是人馬座日食。

Read More

人馬座之半人與半馬

束縛不來如人馬座

在流行歌當中,好些都會填上星座作歌詞,其中一句「束縛不來如人馬座」(劉浩龍的《思覺失調》) 是真的描述得相當貼切。

人馬座,亦稱射手座,但如果按其星座圖像,「人馬」來得更貼切。「人」「馬」,是半人半獸,下半身的馬,代表著動物性的一面,喜歡跑來跑去,不能受到任何束縛。如果要把人馬縛在特定的空間,他就會感到周身不自在,甚至窒息。聽過一個case,就是一個人馬星群,做的工作卻是極度正經、刻板、坐定定的辦公室工作,本來樂觀的人馬,得了抑鬱症。

人馬要跑來跑去,又對應旅遊,但有些人馬最怕「飛」,亦聽過一些人馬說,最遠只去過日本,不能再遠了。明明人馬是關於「長途旅遊」,但為什麼只能去到日本? 因為困在機艙中,動彈不得,是一種煎熬,有些搭長途機的,更要吃安眠藥,否則會極度燥動不安。這就是「束縛不來」。

不受命令

人馬座是不能被「命令」,但凡帶有命令語氣的說話,人馬很受不了的,心頭就開始火起來,人馬的守護星是最大的木星、神衹是萬神之王宙斯,「我是最大的木星,宙斯是神中之王,你憑什麼來指使我?」,而命令,亦暗示了我的自由受到阻礙了。倒過來,如果你懂得尊重人馬座的空間和選擇,他倒會怪怪的停下來,不會跑掉。

上半身思考哲理

人馬座雖然嘻嘻哈哈,有時很沒正經的,不過上半身「人」的部份,拿著一支箭,是要向著真理進發,研究人生哲理,以四條腿去探索這個世界,找出人生的意義,好讓自己開眼界。所以人馬座所追求的,是智慧、哲理、意義,才能不停的成長。

人馬座的對家雙子座

人馬和雙子是打對台的一條軸線,雙子是現在、鎖碎的知識和資訊,感覺輕巧、好玩,也貼近生活。人馬座則放長雙眼,理念可能較為抽象,但亦因此帶我們去發掘更多,看得更遠。

星盤上的人馬座

至於在占星的技術層面,不同的行星位於人馬,會有不同的展現,視乎該行星該宮位代表的事情。例如太陽在人馬,是人生目標、自我展現跟帶著人馬的特質,又或是金星人馬,則「人馬」的特質,會放在關係、魅力方面。又或某某的金錢宮跟人馬有關,則是此人賺錢的方式、理財的態度,是傾向以人馬的方式,如學術、教育的領域去賺錢,或理財人充滿了人馬的揮霍慷慨。

 星盤上的人馬座

【風象新時代】木冥合相,大企業倒下!變幻下裝備自己,要增加能力、彈性、多面性!

這一年以來 (2020年),重要的星象之一,是木星冥王星的合相,這個組合一般對應巨企的倒閉,但同時也有新興的財閥出現,可說是財富再分布,經濟產業結構重組。

過去的木冥年份,可能是金融海嘯之類為觸發點,而今年則是環球疫情所致。

自木星冥王星於四月第一次合相後,就陸續有大企業,甚至是百年老店倒閉的新聞。香港一些重災區的行業,像食肆、零售、旅遊業等,也有各種關店、裁員的消息。但說到本地最矚目的,就是上星期國泰航空大規模裁員,再加港龍航空停運的消息。

對於這個消息,不同人有不同反應,有些人說早有心理準備,有些人非常不捨、相當唏噓,亦有人氣難平,認為企業不近人情。

在這種大環境下,對於不少人來說,是事業重整方向的一年,失業人士當然要加緊找新工作,就算是當前沒有事業危機的,其實也要未雨綢繆。

Read More

上升星座看可愛厭世樣

英國皇室的小王子公主的照片我們看得多,剛看到有個報導說瑞典的小王子Prince Oscar 以「厭世樣」馳名。

好有趣,看他的照片,很多都是嬲豬樣,以他的表情,大一點就會變憤青,眉頭緊皺的時候,亦像一個古肅老人再世。

而他只是四歲。 從一出世就grumpy face ?

這自然引起我的好奇,看看他的星盤。

Read More

天蠍座之危機與重生

天蠍座之蛇和蠍

天蠍的象徵符號,除了名符其實的「蠍子」之外,一般也會將蛇、鷹、火鳳凰跟蠍子連繫上。我們也喜歡把蛇蠍混在一起,像蛇蠍心腸、蛇蠍美人等。蛇和蠍到底有什麼親戚關係呢?

其實「蛇」的象徵,不是我們所想那麼「惡毒」,在古人眼中,牠是很有靈性和智慧的動物,看著牠能夠不斷的脫皮、再生,彷彿代表了永恒不滅的生命。這也呼應著天蠍座代表的死亡和重生,人生中不斷在經歷蛻變---所以星盤中天蠍的部份,就是我們一直要變的地方,當中的過程,無可避免的要經歷危機、恐懼、死亡(完結),然後再生。

Read More